2024国民健康蓝皮书报告
2025/04/22 |
长沙福地科技有限公司

      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调查显示,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鲜明的年龄与性别分层。

1. 心理健康风险:年龄、性别与地域差异显著

抑郁水平18-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,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,但女性降幅(54%)远高于男性(25%)。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角色期待相关:青年女性面临职业发展、婚育压力等多重挑战,而中老年女性因家庭角色稳固或社会支持增强,心理韧性提升。

焦虑水平同样呈现“女性高于男性”“城市户籍高于农村户籍”的特征,城市人群的快节奏生活、高竞争环境与信息过载或是潜在诱因。值得注意的是,6.5%的成年人存在3个及以上持续抑郁症状(如情绪低落、睡眠障碍超过5天/周),此类群体亟需干预。

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分别反映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均值,并非临床评估诊断的抑郁症、焦虑症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. 不同性别在各年龄组的抑郁平均水平

2. 自评健康:主观认知与客观指标的关联

尽管84%的女性和87%的男性自评心理健康“较好或非常好”,但这一乐观倾向与客观指标存在微妙差异。心理健康问题自评普遍高于身体健康问题自评约8个百分点,可能反映公众对“心理健康”概念的认知偏差——将短期情绪波动等同于心理疾病,或低估身体亚健康的负面影响。

然而,高风险群体的自评结果具有重要预警价值:在自评“很不健康”的个体中,70%以上存在抑郁或焦虑高风险,且多维心理健康指数(如情绪体验、认知效能)显著低于常模。

进一步分析发现,情绪体验维度的评分差异最大,例如自评“很不健康”群体的情绪指数仅为320分(常模500分),提示情绪调节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短板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2. 不同自评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多维心理健康指数


       基于2024年蓝皮书揭示的 ‌供需双缺口困境‌(国民心理服务需求增长37%,专业资源覆盖率仅21%),我们构建的“心理云平台”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,构建一站式心理服务健康体系。

       让我们携手共进,为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而不懈奋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