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音乐治疗?当心理咨询师拿起吉他、手风琴、非洲鼓.......
很多人知道“音乐治疗”,是在综艺节目《奇遇人生》里。在第四期中毛不易探访疗养院,为他们再唱《消愁》引起老人们的合唱。
看着屏幕里一张张布满褶皱的脸,一双双因为衰老而混沌的眼睛,在轻慢摇曳的曲调中慢慢舒展、点亮,那一瞬间,心里就被填满了善意。
“无能为力,洪水猛兽”。毛不易说的这8个字道出了赤裸裸的现实。
衰老、重疾、死别,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,当事实发生,内心从不断质疑到悲伤挣扎,到最后静静的绝望接受。
林伯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,他本来是家中身体最好的人,没人想到他会患上失智症,所以他也一直把疾病当作是自己的敌人,情绪化地与失智抗争。
后来,他开始接受专业音乐治疗师的帮助,每晚会和治疗师进行一小时的歌唱训练,在旋律和陪伴中被慰藉与安抚。慢慢地,林伯开始正视自己的病症,积极地参与其他康复练习,每晚的歌唱时间也成了他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。
音乐治疗的治愈方式与医院冰冷冷的器械治疗不同。同样是治疗,音乐治疗师拿的不是体温计、牙钳和听诊器,而是吉他、手风琴、非洲鼓等各类乐器。
音乐,是他们用治疗来访者的「药」。
很自然地,一说到音乐,我们第一直觉就是听音乐,喜欢唱歌的人也许会联想到唱歌,善于弹奏乐器的人会联想到演奏。
音乐治疗是否也是如此简单呢?
其实,凡是与音乐相关的活动,都可以列入音乐治疗的一部分。例如:音乐与动作、音乐游戏、音乐冥想、歌词分析、词曲创作等等,可谓是包罗万象。
这些不同种类的活动,在音乐治疗过程中,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各有各的功用。
除了被动式的听音乐之外,其他活动都是鼓励主动式的参与,这是常常被我们误解的,以为音乐治疗只有被动式的听音乐。
其实主动式的参与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功效,体验活动的过程,引导做出适当的改善。
这些活动虽然看起来需要很强大的音乐背景,但在实际应用中,心理咨询师需要结合来访者的音乐背景来调整方案。
音乐治疗的目的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治愈我们的内心,而不是培养一个音乐家,因此,它适合每一个人来使用。
一般来说,音乐治疗有四种治疗方法:
1、接受式疗法